赫达·莫里逊中国老照片1933-1946:北京南京香港历史影像珍藏

本影集收录德国女摄影家赫达·莫里逊(Hedda Morrison)于1933至1946年间在中国拍摄的2174幅高清历史照片,涵盖北京、南京、香港等地的建筑景观、市井生活、传统手工艺及民俗场景。作品现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,以专业级影像质量独特人文视角成为研究民国社会的重要视觉文献。

图片[1]-赫达·莫里逊中国老照片1933-1946:北京南京香港历史影像珍藏 - 搜源站-搜源站
图片[2]-赫达·莫里逊中国老照片1933-1946:北京南京香港历史影像珍藏 - 搜源站-搜源站

摄影集核心价值与历史背景

一、摄影师生平与创作历程
赫达·莫里逊(1908-1991)作为德国专业摄影师,1933年抵北京开展职业生涯。她突破当时西方摄影师的局限,深入中国城乡进行系统性纪实拍摄​:

  • 技术设备优势​:使用Rolleiflex双镜中幅相机及Linhof Satzplasmat大画幅相机,确保影像高清晰度与艺术性
  • 在地化创作​:常驻北京13年间,独自探访山东、承德、西山等地,累计拍摄超1万张底片
  • 历史节点记录​:完整见证抗战时期至战后初期的中国社会变迁

影像内容与地域分布

二、主题分类与学术价值
1. 城市人文档案

拍摄地核心主题独特价值
北京(1933-46)胡同生活/皇家建筑/市集最完整的民国北平影像志
南京民国地标/市井百态战前首都风貌存证
香港(1946-47)殖民时期城市景观战后社会转型记录

2. 非物质文化遗产

  • 传统手工艺​:纺织、陶瓷、木作等工艺流程实录
  • 民俗活动​:节庆仪式、婚丧礼俗等场景抓拍
  • 民生百态​:街头商贩、工匠劳作、儿童游戏等生活切片

文献典藏与学术应用

三、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解析
摄影师的艺术造诣与技术优势

“莫里逊的作品超越单纯纪实,通过精准构图与光线把控,赋予日常场景史诗感”
——哈佛燕京学社影像档案评述(来源:library.harvard.edu

文献捐赠与学术价值
1991年莫里逊遗嘱将全部底片(1万余张)及精选照片(6000余幅)​​ 捐赠哈佛,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中国近代影像数据库。根据哈佛图书馆公开数据:

  • 已数字化高清影像:2174幅(占馆藏总量37%)
  • 文献著录特征:原始元数据简略,需研究者协作完善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4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